岳麓书院(岳本字繁体为嶽)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侧,紧邻湘江,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重要观光点。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迨及晚清(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至今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历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
书院史话
前期(唐末至元代)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
1275年元兵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岳麓书院几百学生参与战斗,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极力推动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潭州学正刘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仅废10余年的岳麓书院又开始恢复生机。1314年(延元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大修。元末战乱再起,岳麓书院又于1368年(至正十八年)毁于战火。
中期(明代)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成化(1465-1487)年间,书院开始逐渐恢复。1432年(宣德七年),由民间集资促成岳麓书院最早的一次修复。1469年(成化五年),长沙知府钱澎再次兴复书院,但不久又废。1494年(弘治七 年)长沙府通判陈钢终于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自明宣德始,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王韬、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 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书院的讲学、 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1507年(正德二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王守仁及其弟子在岳麓书院的讲学是继南宋湖湘学派之后,岳麓书院的又一次重要学派活动,导致了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
1643年(崇祯十六年),张献忠部队进攻长沙,与明朝官军进行激战,书院在混战中被毁。
清初朝廷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1652年(顺治九 年)曾调令:“各提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实谈废业。”然已经 实行了数百年的书院制度,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修复书院的呼声日趋强烈。就在顺治帝诏令各地“不许别创书院”的当年,湖南巡抚彭禹峰就聘请长沙府攸县县学 生刘自主持岳麓教事,并未受到处罚。
随着统治的日益巩固,顺治末年对书院的抑制政策开始松弛,康熙、雍正年间进而实行支持和鼓励政策。1668年(康熙七年),巡抚周召南下令重建岳麓书院,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1674年(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 攻克长沙,刚刚修好了才4年的岳麓书院即兴即毁。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巡抚丁思孔又重建岳麓,置膏火田数百亩,并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1687 年(康熙二十六年)春,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 定。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书院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期间罗典、欧阳厚均各主院27年,创建和恢复书院古迹数十处。1833年(道光十三年)巡抚吴荣光仿学海堂制,在此创设湘水校经堂,首开湖南书院教学改革之风。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军进攻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史称“书院毁半”,随后院长丁善庆率诸生捐资又逐次修复。1868年(同治七年)巡抚刘昆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清末,岳麓顺应历史潮流,设译学、算学等科,增置时务和西学图书,进行了教学改革。
改制(清末至今)
清末实施新政,废书院而兴学堂,“岳麓书院”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废为湖南高等学堂(1897年长沙时务学堂创 立,1899年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改为湖南省城大学堂,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组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工科学生 按志愿送到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命迁入。民国四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志·建制第二》载:“湖南高 等师范学校即故岳麓书院。”(第2页)。1917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令停办,并入武昌国立师范学校,同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接收了前湖南高 师的全部校产和一部分教师。1926年湖南工业、商业、法政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学,仍以岳麓书院为一院,新建校舍为二院。1937年,省立湖南大学被国民政府教育部确立为国立湖南大学。
1938年4月,日本战机轰炸湖南大学校园,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1941年4月日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御书楼、半学斋、静一斋等处均中弹倒塌,文庙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毁。抗日战争胜利后,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修复。[1]
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被撤消。在湖南大学旧址上,以原湖南大学土木系和基础教育部为基础,合并其他一些大学的相关院系,组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扩充后改名湖南工学院,1959年复名为湖南大学。
1981年,岳麓书院开始大规模修复工程,1986年10月,在历经5年大修后,岳麓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参观。湖南大学先后在此成立文化研究所和下属学院(名即为岳麓书院),招收历史、哲学等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生。
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纵观岳麓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北宋,山长周式便“教授数百人”。南宋理学家张栻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一批“岳麓巨子”。[2]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这次会讲吸引了大批士子纷纷返归前来听讲,“方其盛也,学徒千余人”,“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3]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日后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从这里走向社会,余秋雨对此评价说:“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4]
著名生徒
彭龟年:太学博士、吏部侍郎,卒后谥忠肃,湖湘学派代表人物。
游九功:刑部侍郎,卒后谥庄简。
胡大时:湖湘学派奠基人胡宏的儿子,张栻门生中的首领。
吴猎:敷文阁直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王夫之:哲学家、思想家。
陶澍: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
彭浚:嘉庆十年(1805年)状元,内阁侍读学士、太仆侍少卿。
贺长龄:贵州巡抚、云贵总督。
魏源:近代启蒙思想家,著有《海国图志》等。
曾国藩: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左宗棠:湘军重要首领,领军收复新疆,历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军机大臣。
胡林翼:湘军重要首领,湖北巡抚,卒后被追授为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刘长佑:湘军重要首领,历任广西巡抚,闽广总督,直隶总督,广东巡抚、云贵总督。
曾国荃:湘军重要首领,历任陕甘总督、两广总督、礼部尚书、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刘坤一:湘军重要首领,历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钦差大臣。
刘蓉:湘军重要首领,陕西巡抚。
郭嵩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大使。
唐才常: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自立军起义领袖。
熊希龄: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杨昌济:著名教育家,毛泽东岳父。
范源濂: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
程潜:湖南省主席、湖南省省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楹联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悬于前门)
三湘隽士讲研地
四海学人向往中 (悬于赫曦台)
合安利勉而为学
通天地人之谓才 (悬于赫曦台)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悬于大门)
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
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悬于大门门厅)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沅生芷草,澧育兰花 (悬于讲堂)
一水长流池不涸
两贤互磋道终同 (悬于讲堂)
岳麓学府传千载
书院育材有良规 (悬于讲堂)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涉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 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悬于讲堂)
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干古
人困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 (悬于讲堂)
圣域修文,前有朱张讲坛,宋清宸翰
名山汲古,上藏三坟五典,诸子百家 (悬于御书楼)
训诂笺注,六经周易尤专,探羲、文、周、孔之精,汉宋诸儒齐退听
节义文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洛、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 (悬于御书楼)
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
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 (悬于讲堂侧门)
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
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悬于半学斋)
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
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悬于大成殿)
觉世庸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
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 (悬于大成殿)
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悬于大成殿)
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 (悬于大成门)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悬于文庙庑廊)
不为子路何由见
非是文公清退之 (悬于文庙庑廊)
业精干勤,漫贪嬉戏思鸿鹄
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 (悬于教学斋)
陟此峰颠,看湖浪湘波,总是源头活水
拜兹堂上,仰贤关圣域,无非心地严师 (悬于讲堂侧门)
教同化雨绵绵远
泉似文澜汩汩来 (悬于百泉轩)
学忆宋张绵圣脉
书传虞夏刻螭虬 (悬于百泉轩)
金声玉振
虎跃龙腾 (悬于成德堂)
胸怀子美千间厦
气压元龙百尺楼 (悬于时务轩)
放鹤去寻三岛客
任人来看四时花 (悬于吹香亭)
相关比较
岳麓书院创建于976年,摩洛哥的卡鲁因大学(University of Al Karaouine)创办于859年,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Al-Azhar University)创办于988年,欧洲公认的办学最早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创办于1088年。